2019 WISE风向大会3月19日在北京举行,邀请各行业先锋大咖共同探讨未来行业发展趋势。华风爱科董事长陈钻、CEO冯雪出席大会,气象服务部总监姬晟轩现场阐述气象服务发展历程、行业现状和未来气象服务行业发展新风向。
国内气象服务行业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公众气象服务、气象技术外包服务、泛行业的商业气象服务。
第一阶段,公众气象服务是大众比较熟知的,它是我国最早的气象服务,主要提供民用级别的气象服务,也就是大家日常接触到的天气服务,包括电视,广播,手机app等。大家最耳熟能详的气象服务品牌就是新闻联播后的天气预报,这个品牌的创造者就是华风爱科的股东华风集团。公众气象服务是国家最基础也最重要的气象服务项目,关系到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等民生问题,无论气象服务商业化到什么程度,公众气象服务都是不会改变的。姬晟轩也回应了这一点,华风爱科也运营着面向公众的气象服务产品——中国天气客户端,目前下载量突破2.5亿,它是华风爱科对外一个重要的服务窗口,但并没有通过它来进行大规模变现来增加收益的计划。除了中国天气客户端之外,华风爱科也为众多如华为、OPPO、VIVO、360这样的知名企业提供气象数据服务接口,目前每天的日均访问量已经达到200亿以上。
第二阶段,气象技术外包服务是面对气象敏感类行业客户,包括气象局、空管局、新能源企业等,以系统开发为主。这阶段,也是目前绝大多数“气象公司”的主要业务。把气象技术与IT技术结合在一起,进行数据查询、可视化等。
第三阶段,泛行业的商业气象服务,就是把气象服务和各行各业的业务特点结合在一起,找到新的行业增长点,是未来气象服务行业发展的趋势。华风爱科在这一块上是比较有发言权的。国外,在这一块已经非常成熟了,世界500强有一半都是其股东AccuWeather的客户。华风集团非常重视专业服务市场所以专门建立了面向市场的专业服务版块。自2015年成立以来,华风爱科与华风集团在气象服务领域内一同深耕细作,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气象服务,他们可以算得上是国内泛商业气象服务的开拓者。
华风爱科气象服务部总监姬晟轩现场讲述气象服务泛商业服务探索之旅:
姬晟轩表示:在2015年时,国内泛商业气象服务还未起步。可华风爱科手上已经积累了中美两国大量气象服务的技术、数据和经验。比如:在美国,目前全美的商业铁路均是由AccuWeather提供气象服务的。跟中国不同,美国的铁路运营管理是由一个个的商业铁路公司进行运作的。美国政府发布的天气预报,大多是针对一个大的区域,而我们为商业公司提供的服务,是精确到铁轨的。2005年10月,成功通过精准天气预报协助美国“新英格兰铁路公司”,在暴雨天气情况下,对可能发生山洪的路段进行巡查。发现了3处铁轨被冲毁,而如果没有此次巡查,届时会有一辆Amtrak公司的物流运输火车以94km/h的速度通过该路段,后果不堪设想。前些年星巴克推出了夏季特饮“冷萃咖啡”,风靡一时。而冷萃咖啡的制作过程比较复杂,需要提前一天进行备货。准备的多,卖不掉,准备的少,不够卖。AccuWeather协助星巴克,把天气信息与销量进行建模分析,再结合天气预报,根据天气趋势预测未来的咖啡销量。一方面,减少了因为过量备货带来的损失,另外一方面,也能够将冷萃咖啡的销售收益做到最大化。
虽然,有技术、有经验,但是要向大众普及使用气象服务的意识,这是一个很难、很大的工程,不是一家公司就能办到的,需要整个行业的配合推动。华风集团为了让国内的泛商业气象服务与国际接轨,成立了商业气象服务版块。
姬晟轩表示: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原来气象服务可以这样使用并且能带来相应利益。比如,我们近期与德知航创合作,他们有一款植保方向的无人机,因为天气原因,使得农田飞行和植保效果无法保证,导致成本大幅增加。我们为德知航创提供适合无人机飞行窗口期预测,通过分析无人机飞行所需要的各类天气指标,与德知航创的业务特点相结合。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因为天气原因给他们带来的人工和设备成本浪费。还比如与格力的合作,格力GMV6人工智能联机采用的是基于格力大数据平台的智能控制方案,通过华风爱科获取中国气象局天气数据,对机组在未来时间的天气要素,包括:温度、湿度、风力等进行分析,机组自动进入预控制,使得系统运行节能性和舒适性更强。
互联网时代,大数据应运而生。气象行业,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数据行业,气象服务与大数据如何进行商业结合?
姬晟轩表示:得益于股东华风集团的支持,华风爱科应用了全国5万多个气象站的数据,以及大量的天气雷达、气象卫星数据,还有中国气象局积累了超过60年的气象历史资料。同时,AccuWeather拥有提供全球300万站点气象预报产品的能力,目前每天接收到的数据请求达190亿次,在全球范围内,每天有近20亿台设备在使用AccuWeather的数据服务。
目前,华风爱科与华为、OPPO、ViVO等绝大多数智能手机制造商,以及BAT、360、UC等知名移动互联网、TMT、物联网、车联网、智能家居等行业企业合作,开始面向大众市场提供服务。
虽然,我们已经有了很庞大的用户群体,但是在我看来把气象数据和行业相结合的路程才刚刚开始。目前大多数的数据合作还停留在“第一层级”,而气象服务的价值远不止如此,还有第二,第三甚至更多层级。随着市场竞争的越来越激烈,或许气象技术的应用,会成为各行各业新的增长点。比如:外卖行业,我们注意到国内一些外卖企业已经注意到天气数据对于运营的重要性,但是对天气数据的使用,仍然比较初步。想象一下,通过天气预报数据与订单量以及订单种类相结合,是否可以更有效的进行运营呢?明天大降温,提前推送用户火锅外卖的优惠信息。提前预知由于天气变化可能带来的配送困难等问题。在增强用户粘性的同时,更合理的配置资源。还比如,国外有一款听音乐的Spotify,类似于网易云音乐一样,Spotify会根据用户位置的天气情况,推荐音乐。通过大数据分析,看看不同天气下用户更适合什么音乐,把音乐推荐做的更为人性化,增加用户粘性。我们国内的音乐软件,是不是也可以考虑加入此项功能呢?
气象不是万能的,但气象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行业中无法避免的天气损失和服务优化问题。未来。气象服务商业化会走向何方?
姬晟轩认为未来,气象服务行业的商业走向大概会有四个大的方向:To C数据售卖、C端流量引入、资源置换、行业气象服务。
未来,气象服务商业化会给我们的生活和事业带来怎样的变化让我们拭目以待。
(付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