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洗车河镇,苍翠山色环抱古朴吊脚楼,溪流如带。镇中的一间教室里,阳光穿透窗棂,照亮孩子们认真的脸庞,也抚过他们手中渐显雏形的中国结——那抹象征吉祥的红色,正由湘潭大学商学院“湘遇土苗实践队”的学生们,带到这群乡村孩子身边。
图1童音诉心愿,丝线千匝载情深
持红结,振精神,向阳生。7月9日,这支来自湘潭大学的年轻队伍深入洗车河镇腹地,精心准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中国结手工益智活动课”,旨在将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进乡村课堂。大学生们化身“非遗小老师”,亲手示范平结、盘长结的编织技巧。孩子们初学动作生涩,但经过数次尝试,红绳在稚嫩的手指间渐渐驯服。一勾三绕,一绕一牵,按着结心,轻轻把红绳抽向两边,当一个个中国结终于成形,孩子们喜悦地向伙伴和老师展示。
图2希望结乡土,文化星火映童眸
“老师,我要给弟弟也做一个,”小女孩低着头,专心制作下一个中国结,对身旁的老师低语,“把对弟弟的祝福一起编进去。”孩子质朴的心愿,让一根红丝线承载了远超技艺本身的重量。目睹孩子们因成功而雀跃的笑脸,“湘遇土苗实践队”的队员吴同学深受触动:“我们传授的是中国结,收获的却是最纯真的欣喜与期盼。不远万里而来的奔波,此刻有了沉甸甸的价值。在紧密缠绕的红绳间,也有我们与洗车河镇的孩子之间解不开的情缘纽带。”
红绳绕指,编织的不仅是古老图样,更是跨越城乡的温暖。湘潭大学学子响应第四届“芙蓉学子·乡村振兴”公益计划号召,俯身乡土,指尖传递的是文化的星火,更是关切的目光与真诚的陪伴,如细雨浸润孩子们的心田。一个个鲜红的中国结,在苗家山寨的夏日里悄然成型,系紧了青年一代反哺乡土、传承薪火的责任。当文化的丝线在孩子手中延展,乡村振兴的蓝图,便在这温暖的互动中一寸寸清晰起来。你看孩子们的笑脸,便是新希望。(林飞烨 叶靖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