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宜城的田间地头,农资人张卫的名字与“科学种田”紧密相连。从乡村教师转型为农资行业领军人,他二十余年如一日,以推广科学施肥、精准施肥和作物提质增效为己任,带动当地农户走出传统种植模式。近日,记者走访宜城,记录这位“新农人”如何用创新与坚守,为乡村振兴注入实实在在的动能。
初心不改:从代购化肥到引领行业转型
1999年,师范毕业的张卫在宜城王集镇小学任教。课余时间,他常帮父亲打理木工店,发现周边农户仍依赖碳铵、磷肥等单质肥,增产效果有限。“老乡们赶集不便,常托我带几包肥。”这份朴素的助农情怀,让他毅然投身农资行业。同年,他拍下镇农资公司两间门面,成为当地最早推广三元复合肥的经销商。
彼时,农户对复合肥接受度低,张卫便以油菜田为突破口,用实际效果说话。“用了油菜专用肥的田块,秸秆壮实、籽粒饱满,亩产明显增加。”口碑效应下,他的门店旺季日均销量超百包,复合肥逐渐替代单质肥,成为王集镇主流选择。2017年,他联合伙伴成立宜城市三人众商贸有限公司,将业务拓展至全县,并引入含腐殖酸、微量元素的差异化产品,推动施肥理念从“粗放撒施”转向“精准营养”。
科技为媒:让农田用上“聪明肥”
面对农户对新技术、新产品的疑虑,张卫选择“用事实说服,用效果说话”。他带领团队在全县开展300余场示范田观摩,邀请农户实地对比不同肥料效果。在河东经作区,他推广滴灌与水肥一体化技术,帮助农户实现节水节肥。一名红薯种植户应用该模式后,200亩地净收入超百万元,成为当地科学种田的典范。
“含量不是唯一标准,工艺和配比才是关键。”张卫解释,宜施壮黄腐酸肥采用独家工艺,将黄腐酸与氮磷钾科学配比,形成稳定络合结构。这种技术既能延长肥效期,又能促进作物根系吸收,实现“低含量、高利用率”。在河西水稻主产区,农户发现:使用40%含量的宜施壮水稻配用肥后,稻穗饱满度、抗倒伏性均优于传统51%含量化肥,亩产稳定增加。又引进宜施壮公司联合高校研发的多款配方肥:针对小麦田推出含黄腐酸的25-13-7配方肥,助力亩产提升;为果蔬种植区设计高钾型水溶肥,显著改善果实品质。农户李大姐感叹:“种了十几年地,第一次知道化肥也能‘量身定制’!”
联农带农: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
“农户需要的不仅是产品,更是技术和服务。”2022年,张卫的公司纳入宜城供销社体系,双方联合组建技术服务队,年均开展“田间课堂”50余场,覆盖农户超3000人。针对小农户需求,他推出“托管服务”,提供无人机飞防、滴灌安装等技术支持。
2023年,张卫启动“测土配方”项目,为2万余亩耕地定制施肥方案,并联合供销社打通“技术指导—产品配送—售后跟踪”服务链。其参与的“油菜增产计划”通过优选品种、科学施肥,助力农户实现稳定增收。他依托各类产品特效,为不同土壤定制施肥方案,帮助农户节本增效。
二十余年风雨兼程,张卫始终以“服务三农”为使命。他的团队年均配送化肥超万吨,服务覆盖全县80%乡镇,带动数千农户实现增产增收。从推广一袋化肥到构建农业服务生态,他让宜城农户看到:传统农业与创新技术结合,能迸发更大能量。正如一位老农所言:“跟着张卫学种田,少走弯路多赚钱!”未来,这位“新农人”将继续深耕脚下热土,书写更多“藏粮于技”的丰收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