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张卫携手宜施壮:扎根乡土二十载 创新服务助三农

来源:中国网    2025-05-21 17:24
来源: 中国网
2025-05-21 17:2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在湖北宜城的田间地头,农资人张卫的名字与“科学种田”紧密相连。从乡村教师转型为农资行业领军人,他二十余年如一日,以推广科学施肥、精准施肥和作物提质增效为己任,带动当地农户走出传统种植模式。近日,记者走访宜城,记录这位“新农人”如何用创新与坚守,为乡村振兴注入实实在在的动能。

初心不改:从代购化肥到引领行业转型

1999年,师范毕业的张卫在宜城王集镇小学任教。课余时间,他常帮父亲打理木工店,发现周边农户仍依赖碳铵、磷肥等单质肥,增产效果有限。“老乡们赶集不便,常托我带几包肥。”这份朴素的助农情怀,让他毅然投身农资行业。同年,他拍下镇农资公司两间门面,成为当地最早推广三元复合肥的经销商。

彼时,农户对复合肥接受度低,张卫便以油菜田为突破口,用实际效果说话。“用了油菜专用肥的田块,秸秆壮实、籽粒饱满,亩产明显增加。”口碑效应下,他的门店旺季日均销量超百包,复合肥逐渐替代单质肥,成为王集镇主流选择。2017年,他联合伙伴成立宜城市三人众商贸有限公司,将业务拓展至全县,并引入含腐殖酸、微量元素的差异化产品,推动施肥理念从“粗放撒施”转向“精准营养”。

科技为媒:让农田用上“聪明肥”

面对农户对新技术、新产品的疑虑,张卫选择“用事实说服,用效果说话”。他带领团队在全县开展300余场示范田观摩,邀请农户实地对比不同肥料效果。在河东经作区,他推广滴灌与水肥一体化技术,帮助农户实现节水节肥。一名红薯种植户应用该模式后,200亩地净收入超百万元,成为当地科学种田的典范。

“含量不是唯一标准,工艺和配比才是关键。”张卫解释,宜施壮黄腐酸肥采用独家工艺,将黄腐酸与氮磷钾科学配比,形成稳定络合结构。这种技术既能延长肥效期,又能促进作物根系吸收,实现“低含量、高利用率”。在河西水稻主产区,农户发现:使用40%含量的宜施壮水稻配用肥后,稻穗饱满度、抗倒伏性均优于传统51%含量化肥,亩产稳定增加。又引进宜施壮公司联合高校研发的多款配方肥:针对小麦田推出含黄腐酸的25-13-7配方肥,助力亩产提升;为果蔬种植区设计高钾型水溶肥,显著改善果实品质。农户李大姐感叹:“种了十几年地,第一次知道化肥也能‘量身定制’!”

联农带农: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

“农户需要的不仅是产品,更是技术和服务。”2022年,张卫的公司纳入宜城供销社体系,双方联合组建技术服务队,年均开展“田间课堂”50余场,覆盖农户超3000人。针对小农户需求,他推出“托管服务”,提供无人机飞防、滴灌安装等技术支持。

2023年,张卫启动“测土配方”项目,为2万余亩耕地定制施肥方案,并联合供销社打通“技术指导—产品配送—售后跟踪”服务链。其参与的“油菜增产计划”通过优选品种、科学施肥,助力农户实现稳定增收。他依托各类产品特效,为不同土壤定制施肥方案,帮助农户节本增效。

二十余年风雨兼程,张卫始终以“服务三农”为使命。他的团队年均配送化肥超万吨,服务覆盖全县80%乡镇,带动数千农户实现增产增收。从推广一袋化肥到构建农业服务生态,他让宜城农户看到:传统农业与创新技术结合,能迸发更大能量。正如一位老农所言:“跟着张卫学种田,少走弯路多赚钱!”未来,这位“新农人”将继续深耕脚下热土,书写更多“藏粮于技”的丰收故事。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