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教育行业上市公司拥抱大模型

国金证券发布的《国金晨讯》显示,教育在消费行业中具备刚需属性,叠加庞大的用户基数,AI+教育有望率先实现应用落地。

多家教育行业上市公司拥抱大模型

来源:证券日报     2025-02-19 08:43
来源: 证券日报 
2025-02-19 08:4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月17日,国金证券发布的《国金晨讯》显示,教育在消费行业中具备刚需属性,叠加庞大的用户基数,AI+教育有望率先实现应用落地。

记者关注到,近期,AI+教育领域发展势头迅猛,市场热度攀升。在这一热潮下,AI大模型在教育领域持续渗透,多家教育行业上市公司已接入或正在接入AI大模型,AI+教育商业化进程不断提速。

“在AI商业化落地进程中,教育是极为关键的应用场景。AI以其强大的技术能力,不仅能有效削减成本、提升效率,还能在确保教育质量的同时,兼顾普惠性与个性化,为学生打造更丰富多元的学习体验。生成式AI工具可以通过虚拟场景教学,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地呈现,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盘古智库(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高级研究员余丰慧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AI+教育市场空间广阔

AI+教育,主要指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为教育提供更高效、个性化的服务。

浙大城市学院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秘书长、副教授林先平认为,当前AI+教育在国内的商业应用已初显成效。有教育机构借AI之力开发智能批改作业系统,解放了教师的时间与精力,让他们能更专注于教学策略的优化和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同时,教育硬件市场也被AI广泛赋能,智能学习平板等产品不断涌现,凭借AI学习系统打造便捷智能学习环境。此外,在线教育平台引入AI打造互动课程,也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与此同时,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也为AI+教育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2024年1月份,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提出,将实施人工智能赋能行动,促进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的深度融合。2025年1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到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打造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推动AI在教育中的深度应用等。

此外,广东、浙江、江苏、北京等多地政府纷纷出台利好AI+教育的政策。例如,北京市教委等4部门于2024年发布的《北京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工作方案》明确,到2025年,完成全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试点应用场景建设,大中小学普遍开展人工智能场景应用。

“目前AI+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的难题亟待攻克,技术精准性和成熟度仍有待提升等。但在国家政策大力扶持与AI技术持续创新的双重驱动下,AI+教育有望冲破阻碍,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推动教育变革与创新。”福州公孙策公关咨询有限公司合伙人詹军豪表示。

“长远来看,AI大模型凭借其在准确度、推理能力和训练成本上的突出优势,有望推动AI+教育大范围推广。未来,对应用场景的理解、数据积累和产品化能力,会成为新的竞争优势,加速其在教育硬件等赛道的商业化落地。”北京艾文智略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首席投资官曹辙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上海艾瑞市场咨询股份有限公司和腾讯研究院数据显示,国内AI+教育B端与C端市场预计到2027年分别将达477亿元与282亿元,而AI+陪伴市场在3年至5年内有望达千亿元级别。

多家上市公司加快布局大模型

随着AI+教育的商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AI大模型逐渐成为了教育行业上市企业的新宠,推动产业链企业转型升级。

“AI大模型的快速发展,点燃了AI+教育商业化进程的‘加速引擎’。多家教育上市企业敏锐地捕捉到这一趋势,正积极拥抱大模型,加快布局速度,期望在这场技术革命中抢占先机。”上海杉达学院数字商法研究中心研究助理武于蒙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2月9日,中公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公教育”)宣布,旗下的“云信”垂直大模型已完成相关系列模型私有化部署,优化AI在多个核心业务场景的应用。同时,中公教育旗下AI就业智能硬件也在测试接入大模型,构建覆盖AI选岗、智能测评、就业规划等全场景服务体系。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坚定不移践行“1+N”的战略投入定力,即“1个底座大模型+N个行业大模型”的整体布局,底座大模型持续对标国内外最高水平,同时基于讯飞星火底座围绕赋能教育等关键领域构建N个重点行业大模型。

新开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公司的人工智能技术主要应用于AI+教育应用场景,公司基于盘古大模型、通义千问大模型打造了“小美同学”校园生活AI产品。

广东村创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基永表示,身处AI教育赛道,产业链企业一方面要持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不断优化大模型在教育场景中的应用,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要重视数据积累与分析,深挖学生学习数据,提供精准、个性化服务。同时,企业还应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推动AI+教育技术的创新和发展,积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李万晨曦)

【责任编辑:武昊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