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三农”基础,稳经济大局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构成全球大流行,很多国家采取宏观政策应对危机。总结过往经验,加强全球化经济危机软着陆的乡土基础,可以使目前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宏观调控政策更有侧重和效率。

稳“三农”基础,稳经济大局

2020-03-31 08:2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构成全球大流行,很多国家采取宏观政策应对危机。从种种表现来看,疫情实质上正在改变世界经济局势和市场预期,并可能对中国与外向型经济有关的制造加工、商贸旅游、金融投资等造成一定影响,这要求我们对疫情可能引发的全球化危机做好充分准备。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来自外部的冲击导致外需陡然大幅下降,中国是如何化危为机的?除人们普遍总结的政策措施之外,还有两条容易忽视的重要乡土经验:一是农民工返乡,靠乡村基本建设吸纳大量就业,保证了社会的相对稳定;二是乡村初步实现“五通(水电路气+宽带)”有效支撑“家电下乡”政策,变外需为内需。2009-2012年,靠着乡土社会巨大的人口承载力、商品购买力和投资吸纳力,中国经济不仅很快呈现“V”形反弹,而且成为全球增长的发动机。

总结过往经验,加强全球化经济危机软着陆的乡土基础,可以使目前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宏观调控政策更有侧重和效率。

一是基础建设应重视投向乡村。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已成为各界共识。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三农”领域内有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8个方面短板要补,乡村还有很大的建设空间。此举既能解决部分农民工失业问题,还可以奠定乡村创业基础,充分活跃农村经济,对于实现年度脱贫攻坚任务也有较大正向作用。

二是提振内需须高度关注农民消费增长潜力。近年来农民收入有了较大提高,只要措施得当,农民消费增长空间较大。如果外需降低,不如把财政补贴和出口退税等优惠政策用在激活农民消费,既能维持企业运转和降低失业率,也能助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

三是乡土社会具有生态产业化的广阔空间。中国一大优势就在于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回旋余地,必须把握这个优势的乡土内涵:占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大多数的乡村中,绝大部分生态空间资源尚未实现价值化,存在资本深化的投资价值。当前,生态文明已成为国家战略,追求清洁干净的水、土壤、空气,实现宁静健康的生态生活已成为城里人的美好向往,这就让乡土社会“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成为非常有价值的投资领域。

四是把社会创新能力引入“三农”领域。当前面临地方财政支出能力受限和经济下行压力,“三农”领域中传统“一产化”发展方式难以为继。针对发展困局,一方面必须贯彻中央提出的城乡统筹战略,注重要素市场的统一,调动社会参与乡村发展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注重鼓励市民与农民结合参与乡村“三变”改革,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以“三变”改革重构新型集体经济,吸引市民参与乡村振兴,实际上也是创新方式推进乡村生态价值转化。

总的来说,面临复杂多变的全球疫情局势和国际经济环境,我们必须未雨绸缪,预估最坏的情况、做最充分的准备。促进“三农”发展这个成功经验可以再度生效,发挥好“三农”“压舱石”作用,是为当前稳住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奠定坚实基础。

综合分析,国内疫情的冲击是短期的、总体上可控,只要做好应对,对国内经济的影响不会太大。

(作者温铁军为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主任;陈高威为四川省成都市农业农村局政策研究室干部)

(温铁军 陈高威)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