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央国际设计11月26日
以德化人·润物无声BeenInheriting Virtue·Moistening Everything Silently
矫克华
Jiao Kehua
青岛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壁画艺术研究院理事。主要研究领域:设计艺术学、中国传统文化、中国陶瓷。 曾荣获文化部第十一届全国美展获奖提名作品,荣获全国创新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荣获山东省人民政府文化创新奖、山东省人民政府泰山文艺奖、荣获山东省社会科学著作类成果一等奖,山东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奖指导教师,荣获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完成出版专著7部:《境未央·现代环境空间设计艺术》《中国陶瓷·泥火传奇》《中国陶瓷艺术史图鉴》《九间半·现代环境空间设计艺术》《青花—明清青花瓷艺术寻美》《明代青花瓷纹饰艺术体系研究》《奎章·现代建筑景观空间设计艺术》。发表CSSCI来源中文核心期刊论文5篇、其他核心期刊论文40余篇。主编全国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规划教材3部:《现代景观设计艺术》《现代室内空间设计艺术》《展示空间设计》。完成山东省重点课题5项,荣获国家级、省级艺术设计成果奖34项。在全国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实践中完成百余项设计实践项目。
导 言
中国陶瓷艺术史图鉴
CHINA CERAMIC
————— ART HISTORY APPRECIATION —————
《中国陶瓷艺术史图鉴》是矫克华教授关于中国陶瓷领域的又一部综合性研究专著。书中解读了中国陶瓷艺术之所以能以鲜明的特点著称于世,是因为其独特的造型与特定的艺术内涵。中国陶瓷技术工艺从胎体与美不胜收的秞色,群芳争艳各放异彩,见证着中国历代陶瓷的繁荣。
△唐 三彩天王俑
本专著从艺术审美的视角分析研究了中国陶瓷纹饰艺术、审美情趣与时代特征的反映。纹饰是陶瓷器表面的装饰纹样。中国陶瓷纹饰不仅题材丰富技术巧妙,且"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常用谐音表意及象征手法寄托吉祥寓意。无论是纹饰题材内容还是表现技法都具有鲜明的特征,强烈的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意趣。
△唐 青釉模印塑贴四系罐
△唐青釉凤首龙柄壶
矫克华教授的专著《中国陶瓷艺术史图鉴》,从中华民族摇篮,华夏文明滥觞的文明发历史源头,介绍了黄河流域孕育的各大名窑。又从长江历史文明区域阐释了长江流域的名窑珍品。长江文明区域之广,文明遗址密度之大,堪称世界之最。
△宋定窑白釉盏托
△宋白釉孩儿枕
△宋钧窑玫瑰紫釉花盆
《中国陶瓷艺术史图鉴》专著中重点解读了中国陶瓷历史发展的第六阶段。中国元明清时期景德镇一跃成为了世界制瓷中心,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赞扬了中国陶瓷是中国古代先民们把泥与火熔合的艺术发展到
极致,写下了光辉灿烂的陶瓷艺术篇章,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南宋青瓷贯耳甁
△辽黄釉凤首甁
△金黑釉剔花小口甁
陶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勤劳智慧的中国先民们把泥与火熔合的艺术发展到极致,写下光辉灿烂的陶瓷艺术篇章,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陶瓷器作为承载物质文明的载体,它集实用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收藏价值等于一体,一直以来,在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都充当着传播介质的重要角色,对世界的经济、宗教、文化与艺术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元景德镇窑青花缠枝牡丹纹罐
△元釉里红缠枝牡丹纹执壶
中国陶瓷至迟在公元八世纪的唐代,已作为一种外销商品出现于国际市场。唐代经济的繁荣,推动陶瓷器的制作技术大发展,使陶瓷器成为外销的大宗货物。晚唐至五代时期,大量中国陶瓷作为贸易物品销往许多国家和地区。越窑系青瓷、邢窑系白瓷、长沙窑青釉彩绘瓷和唐三彩陶器等,在朝鲜、日本、东南亚、中东的许多地区都有出土,大多为传统中国风格制品,少见有异国情调的作品。长沙窑就是以生产外销瓷为主的瓷窑。
△元印龙纹青釉盘
△明宣德 青花海水白龙纹扁壶
△明宣德 青花夔龙纹罐
△明宣德 青花云龙纹罐
△明白釉达摩像
宋元时期海运发达,对外贸易进一步加强,中国陶瓷外销呈现空前繁荣局面,特别是在广州、明州(今宁波)、杭州、泉州等地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后,大批外销瓷从这些港口启运,沿着唐、五代时期开辟的航道,源源不断地运往亚洲、非洲各国,其中尤以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居多,运往埃及和伊朗的数量也很可观。宋、元时期的外销瓷以龙泉窑系青瓷为主,其次是景德镇窑系青白瓷,元代景德镇窑的青花瓷也大量用于外销,另有磁州窑系、耀州窑系、建窑系瓷器及福建、广东沿海专烧外销瓷的瓷窑产品。
△明成化 斗彩高士图杯
△明青花蓝查体梵文出戟法轮盖罐
△明万历五彩鱼藻纹蒜头瓶
明清时期,由于西方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瓷器的对外贸易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明永乐、宣德时期,郑和七下西洋,进一步促进了海上对外贸易的发展,外销瓷不但大量输出到亚洲、非洲各国,而且自明代晚期开始,由于海禁的废除及外国殖民者的入侵,中国瓷器开始倾销欧洲诸国。明中叶以后,有不少外国商人到中国收购、订制中国瓷器,且数量非常巨大。清代鸦片战争以前,外销瓷的主要市场有朝鲜、日本、东南亚诸国和欧洲,欧洲市场最大。
△清顺治青花花鸟纹盖罐
△清康熙 红釉凤尾尊
△清康熙红釉穿带直口甁
△清康熙各色釉彩大瓶
十八世纪前期,欧洲的英、法、荷兰、丹麦、瑞典等国被允许在广州设置贸易机构,使中国瓷器在欧洲的销售量达到历史上的高峰。据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记载,每年仅巴达维亚一地销往欧洲的瓷器就达三百万件之多,如果再加上其他国家及中国商人直接运往欧洲的瓷器,其数量之巨是可想而知的。明、清时期的外销瓷已不再局限于宋元时期常见的品种,而主要是景德镇的青花瓷和釉上彩瓷等受人喜爱的产品。另外,许多瓷器的装饰图案是依照外商从欧洲带来的样品由中国画工精心摹绘的,题材大致包括纹章(又称徽章)、人物故事、船舶及码头风景、动物花卉、鱼草、博古等纹饰。在广州生产的“广彩”瓷即属于这一类。同时,外销瓷的烧造地也由全国各地转为以景德镇为中心产区的格局。
△清康熙粉彩开光四季山水盖罐
△清康熙黄地珐琅彩开光婴戏纹瓶
△清雍正琺瑯彩瓷青山水碗
中国陶瓷所到之处,深深改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方式,同时在精神文化领域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从十七世纪初至十九世纪末的三百年间,中国瓷器的销售从欧洲到美洲及其他地区,逐渐遍及全世界。现在全世界的许多地区都有中国的贸易瓷,世界五大洲中,除大洋洲外,亚洲、非洲、欧洲、美洲都曾有过中国瓷器的航海贸易记录,中国瓷器对世界物质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清康熙粉彩钟馗醉酒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