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仑: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的未来

怡和洋行的主席凯瑟克先生曾经跟我讲过他做生意的一个“秘诀”——减少决策。与凯瑟克先生这种理念不一样的是,我发现国内的一些企业、房地产公司,能够在20年时间里做4次战略上的转型,平均5年转一次。

冯仑: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的未来

2019-07-29 10:1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怡和洋行的主席凯瑟克先生曾经跟我讲过他做生意的一个“秘诀”——减少决策。也就是一旦战略确定了,他完全按照大的规律、大的方向走,而其它周边的事情,他相信他都能把握,不会有大的变化,于是就不用天天去折腾。

与凯瑟克先生这种理念不一样的是,我发现国内的一些企业、房地产公司,能够在20年时间里做4次战略上的转型,平均5年转一次。

如果我们看其他一些地区房地产的故事,会发现几乎没有每 5 年转型一次,还每次都成功的。一些成功的转型,比如李嘉诚、新鸿基,差不多都用了 15 到 20 年。

为什么香港的地产商们不着急几年一转型,而内地的企业要在那么短的周期里急着转型呢?因为各自心里面的“未来”不一样,大家心里面想象的世界是完全不一样的世界。所以,我觉得我们也同样要思考这样一个事情,我们今天应该为“未来”做对什么?

我们先看一看“未来”到底是怎么构成的?其实“未来”就两个字,但是如果在这两个字前面加上各种定语,“未来”就会变得很复杂。比如说,有一种叫“确定的未来”,还有一种叫“不确定的未来”。

未来有各种可能

何谓“确定的未来”?比如说接下来某天的几点几分,你要到哪个地方,要做什么,只要有计划,这些都是可以确定的。或者说某个人检查出来癌症,医生说他还能够活 2 年,这个未来也很确定。得了癌症之后做什么?是结束生命,还是彻底放飞自己放开了活?都可以有明确的选择,这也是“确定的未来”。

这些事情,普通人都能够知道。对企业来说,特别难的是“不确定的未来”。比如说中美关系,不确定。贸易谈判是谈成了,还是又不成了?可能我们都不知道,我们只能去面对。

聪明一点的人,有一点历史经验的人,岁数大的人,可能会告诉你曾经发生过什么什么,他们研究过去,比如说二战以后美国如何崛起,它对所有的贸易伙伴做了什么,他们试图把这个不确定的未来框进一个历史经验里,让它确定。但其实我们知道,在不确定中找到确定永远是最难的。

而且,对于每个行业来说,不确定又各有各的不同,比如说互联网,也许突然有一天一个新技术冒出来,现在的这种互联网形态就被彻底颠覆了,这就是不确定性。

比如卖房子,很多人都死在不确定性上。大家都知道,现在做房地产,钱的投入都特别大。开个餐馆,一盘菜卖十块二十块都可以,但是做房地产,十万二十万都不是钱,因为拍一块地可能就要十亿二十亿。拍地,大家认为这是确定的,因为政府给了我们一个标准。然后什么时候可以卖,也是确定的。大家是在确定的情况下做决策,不可能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拿二十亿拍下一块地。

一开始拿下这个地,很高兴,结果等到要卖房的时候,限购了,这就是不确定。于是就耗在那儿了。所以说,决策的时候,所依据的都来自于确定的未来,但是最后失败,被困在那儿,都来自于不确定。

就像是人在谈恋爱时觉得“你好,我好”,然后睡在一张炕上,到了离婚的时候才想起来,“当初没想到你会学坏了,还是个骗子”,学坏了,就是不确定性。

研究规律,才能减少不确定

有意思的是,人们在决策的时候,是奔着有确定性的未来去的,但结果却是被不确定性打死了。所以对于创业者、企业家来说,不断学习,不停地研究就变得很重要。要尽可能地知道不确定性,把不确定搞清楚。

怎么搞清楚呢?我们当然都没有上帝视角,不可能准确地弄明白每一步,但是我们可以掌握一些规律。

比如说房地产,我们把过去两百年的房地产发展历史反复地看。全世界的房地产,成功的公司,世界最主要的房地产市场,新加坡、东京,把这些最发达的市场,人均 GDP 在 6 万美金的地方,我们去跟他们公司聊天,然后再看过去的资料,那也就很简单了。把别人的过去当成我们的未来,大体上能够捕捉到一个规律,找到这个规律,确定性就多一点。

我们通过研究发现,有一些行业,特别是房地产行业,200年来,基本的规律没有什么变化。不像现在很多新型的产业,新型的行业,变化很大。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别人的经验,按照他们留下的一些经验去做。人均GDP达到8000美金时房地产怎么做,30000美金时怎么做,50000美金时怎么做,国外的市场都有讲究,都有规律的。

人就是这样的,没有吃饭的时候,去找餐馆,看到餐馆就进去吃,吃饱就行。收入提高了,餐馆之间的竞争开始变大,大家不光吃饱还要吃好。收入再提高,就要“吃撑”,也就是吃好都不行,还要吃出很多花样来,餐馆之间的竞争就更厉害。

环境变了,人的需求也会变

房子也是如此。刚开始有房子的时候,经济适用房,就是功能性需要,有一个房子就可以住。现在我们的人均 GDP 将近10000美金,人均住房40多平米,超过日本了。我们住房的需求不再仅仅是功能性需要,住宅的开发,新房子就饱和了。这个时候就进入二手房和存量房的时代,我们叫后开发时代,于是游戏规则全都变了。

我们在 3 年前就研究这个事儿,我们都在赌自己心目中的未来,于是我把开发业务减持了,套现出来以后开始布局未来。开发时代竞争的是规模、成本、速度,而人均 GDP 达到10000美金,房地产进入后开发时代以后,竞争的是运营和资产管理。所以我们是按照这个来做,产品发生变化,企业需要的人才也发生变化。这就是我理解的“未来”,并以此做出决策。

总的来说,我们要花大量的时间去研究自己的行业,特别是成熟市场上的那些已经形成规律的东西,这样才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确定性,把不确定的东西变得相对确定。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