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在讨论中国的“国进民退”时,其实背后的担忧是,垄断。
再进一步说,其实人们担心的是,这种垄断可能是政策结果而非市场使然。
但事实,是这样吗?
国是直通车 侯雨彤 制图
正常的市场化行为
关于国进民退,得出肯定答案的人,还真的找到了一些支撑。
比如,今年1-8月份规上企业中,国企利润总额同比增速为26.7%,而私企只有10%。而在2014年,两者的增速还分别是-5.7%和4.9%。
换句话说,国企效益这几年增长得太快了。
再比如,今年以来,有二十余家民营上市公司被国资接盘。于是就有人质问,这不就是赤裸裸的国进民退?
昨天,国资委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彭华岗在新闻发布会上正面回应了这一问题。
他说,“有媒体反映国资‘抄底’收购民资上市公司,造成“国进民退”现象,事实上,这只是在当前环境下国企和民企的一种正常的市场化行为,是国企和民企互惠共赢的一种市场选择,不存在谁进谁退的问题,更不涉及意识形态。”
言外之意,国企收购民企只是一笔正常的产权交易。
市场化就合情合理吗?
问题是,市场化、公平竞争就一定合情合理吗?
有观点就指出,国企和民企的起点不一样。国企依靠政府支持在资源获取方面更具优势,比如以土地开发利用为主体的自然资源,再比如与市场准入有关重要行业的特许经营权。既然起点就不那么市场化,那后来的公平又如何站得住脚?
所以,真正的市场化,不仅包括交易环节的公平,还包括获取资源的公平。
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许保利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采访表示,现在,政府对国有企业并没有什么特殊政策。国企如果发展不好,第一兼并重组,第二破产倒闭。如果说国企真的有优势的话,可能在融资上更便利,但对银行来说,他们更愿意贷款给大企业,包括民营大企业,而不是以国企、民企来区分。
这也可以理解为央行行长易纲所说的“竞争中性”。
彭华岗解释,经过改革以后的国有企业和其他所有制企业是一样的,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这与竞争中性的原则是一致的。
他进一步指出,有人提出所谓“列入国企扭曲竞争”的议题,这种说法忽视了国企改革以后已经完全融入市场,同其他所有制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事实。
所以,彭华岗提出“所有制中立”,反对因企业所有制不同而设置不同规则,反对在国际规则制定中给予国企歧视性待遇。
国企挤占了民企空间?
眼下,民企的确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社保收紧、融资困难、外部冲击等。但这是国企壮大带来的结果吗?
中企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采访表示,国家提出壮大国企,从来没说过做小民企,相反还出台很多政策支持民企。如通过降准保障资金更多流向中小企业,此外今年国务院还调整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以更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国企与民企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中国国民经济的规模,完全可以容纳国企和民企共同发展。
李锦分析,国企利润好转跟行业和周期有关,比如近年钢铁、煤炭市场利润增加;民企困难多一点,更多跟自身结构调整有关。
李锦建议,应该给民企更多的政策支持。许保利也表示,中国有区域政策、产业政策,也应该有中小企业政策。
“国民并进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许保利说。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40年历程,民营经济在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下,对中国经济做出了重大贡献。如今,民营经济在纳税上占到了50%,在经济总量上占到了60%,在技术创新上占到了70%,在解决就业上占到了80%,在企业数量上占到了90%。
两种所有制经济,对中国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任何一方出了事儿,都是中国经济的大问题。
事实上,国企和民企都在朝着一个方向努力。
十九大提出,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也同时强调要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法规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对国企而言,当下依然要破除原来效率不高的体制机制问题,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对民企而言,同样要解决好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问题。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指出,下一步中国将完善国企和民企产权制度,废除对民企歧视性的法律、政策和监管。同时,中国将继续深化财政、金融、投融资体制等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
按照十九大报告部署,经济体制改革要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
所以,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没有改变。原国家体改委副主任高尚全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一提法对市场经济的理解是到位的。“市场经济的方向必须坚持下去,毫不动摇。”
实现这一点,任重道远。或许,什么时候人们不再对国进民退恐慌和担忧了,市场化改革就做好了。(张文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