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289项目,是越南胡志明市罕见的超高层地标,也是上海分公司首个海外项目。从筹备到进场,从团队组织到资源调度,历经一年时间,如今,汗水之花已浇灌出胜利之果。
经过79天昼夜施工、31人齐心协力,日前,越南289工程深基坑大底板工程已顺利完工。它不仅是越南胡志明市首个混凝土支撑工程,更完成了多项越籍团队认为的“不可能”,让所有参建单位共同见证中国建筑的“奇迹之光” 。
勇于创新:胡志明首个混凝土支撑工程
越南289项目地处胡志明市市中心第一郡,是一栋地下5层、地上35层、高160米的超高层地标性建筑。高、深、窄,是这个工程最大的特点和难点。
说其高,在越南胡志明的市中心289项目周边,放眼望去,接连一片5层楼高的老旧居民区,35层的超高层算是当地数一数二的“高个子”,越南国服“奥黛”的造型设计,让其十分高挑出众。说其“深”,要擎起这么高的主体,工程地基将深入地下27米,相当于5层楼的距离。对于超高层施工的“老司机”来说,这些都不是问题。
然而,越南289项目可是出了名的“窄”。项目南侧和东侧地连墙距建筑物不足半米,北侧和西侧地连墙距红线仅2m,项目红线外就是交通主干道。这么小的距离,连一辆土方运输车都停放不了,更别提基坑开挖、材料堆放。这就相当于“在地球上撬动地球”,难度之大超出一般想象。2010-2016年,先后有3家企业望而却步,所有人都说“不可能”。
“没有条件,我们就创造条件。”项目前去考察时,并没有被眼前的问题困住。为解决场地狭小问题,项目提出采用“混凝土支撑结构”,即在基坑内采用环形混凝土浇筑形成支撑,为基坑加固筋骨,随后在一层环形混凝土支撑上浇筑出一片环形平地,作为材料运输和堆放的场地。为确保施工安全,项目反复通过模型演练和方案论证,举证国内案例,咨询越南当地咨询单位,最终让外籍业主折服。
“单单地下环形混凝土浇筑,我们就用2个月,相当于在地面上再造一个“平面区”,所有机械运输、材料堆放的问题都迎刃而解。”此举不仅成功将多家企业望而却步的问题一举解决,更创造了越南“胡志明首个混凝土支撑”工程,让业主和所有参建单位刮目相看,共同为勇于创新的中国建筑伸出大拇指。
拼出成绩:创造勇于超越的“胡志明速度”
根据当地习俗,越南劳工每周日都有休息,即使给加班工资,许多人也并不愿意加班。再加上胡志明处于热带,5月至11月都是雨季。每周七天有六天都下雨,给施工进度带来接连不断的阻碍。
“由于气候条件复杂,原本很简单的基坑浇筑成为制约整个工期的关键工序。” 据介绍,越南289项目大底板厚2.5米,总面积3800余平方米,单次混凝土浇筑量要达到9500方混凝土,是保证整个进度顺利推进的关键。
为突破瓶颈,保证工期顺利履约,项目决定实施分区块浇筑,每次至少调配3台泵车,3个班组同时施工。由于单次浇筑量体积巨大,顾不上休息,项目全员48小时轮转,全体男职工轮换休息,在现场监督混凝土供货数量、浇筑质量。女员工则在厨房煮好绿豆汤,几人轮换抬至工地,供现场工人、管理人员消暑解渴。
从3月10日至5月27日,79个昼夜轮换,31人勇于担当,1个项目精诚团结,实现三天一个小节点,九天一个大节点的施工速度,这在胡志明当地绝无仅有,更创造了建设越南的“胡志明速度”。
敢于攻坚:用身体“堵住”缺口
“晚上7点半,全体员工现场待命,准备抢险!”5月13日晚7:10,项目办公室主任周正在微信群中发出紧急集结令。
按照原定计划,越南289深基坑准备在半夜开始浇筑底板。傍晚,突然大雨倾盆,海水涨潮,地下水位迅速上涨,基坑底部不久就出现一个碗口大小的涌水洞口,迅速涌沙,且不断变大,再不处理就会危及基坑安全,情况十分危险。
当天是周末,越南籍管理人员和工人均已休息,现场找不到一个工人。7:30,全体中方管理人员全部抵达现场。此时,细沙已经没过膝盖,雨也越下越大。只见这时,项目经理徐天意、项目书记张利直接跳入水中,站在了洞口涌水处,大喊:“拿麻袋,用粗钢筋,直接堵上”。随后项目管理人员迅速下到坑底,20多名管理人员组成传送带,接力传递钢筋、麻袋、大锤……
张利一手扶钢筋,一手向下摸索,试图将麻袋堵在洞口上,此时胳膊已摸不到水底了。张利索性就双手拿着麻袋,连胳膊带脑袋一起没入水中,将麻袋安置在洞口上底板钢筋下,两手扶着粗钢筋和木桩,一旁的人则抡起大锤,敲击木桩,夯实堵漏口。当最后一位同事上来时,坑内的积水已经没过脖子。晚上12点,雨停了,项目人员仍坚守在工地,继续抽水,清理泥沙,为明天的正常浇筑做准备。
一带一路上,不忘“走出去”初心,勇于担当海外发展的先锋。
四季更替中,秉持“树标杆“理念,积极打造海外建设的品牌。
未来可期,只因心之所向,行之所至,定不负使命,创海外鸿基伟业。(刘小丰 傅晓茹)